临安通济堰为什么能经过八百多年还在使用
范成大和《通济堰规》
△范成大塑像
范成大义役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充分让百姓自治,自己的事自己决定,政府不干预,避免了那些贪心胥吏的索贿,也让百姓放心。
义役法率先在打官司最厉害的松阳县实行,效果大好,此后在处州的六个县全部实施。过了两年,宋孝宗颁令:缮写规约,颁之天下。
3
现在,我来重点说说范成大在处州做的第二件事,修堰定规。
《宋史》范成大本传同样记载了这件事的始末: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在松阳、遂昌之间,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戊戌冬日,丽水莲都区的堰头村,寒风逼人,一道弧形的白色大虹,横躺在瓯江与松阴溪的交汇处,虹的上空,雾气弥漫,一直缭绕至青山的怀抱,薄纱遮盖着差不多半个湖面。
虹就是通济堰,虹的骨骼,就是通济堰的石头坝体。詹、南二司马庙,就在通济堰边,它们听着“哗哗”的水声,已经伫立了一千五百多年。
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詹、南二司马主持建设了这座通济堰,这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灌溉工程世界遗产。
这两位司马,人们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姓名,但只要你站在通济堰坝边,或在亭子上远望碧湖平原时,你就会发出感慨,这“哗哗”不断的水流,就是百姓的命根子,275米长的弧形大坝,就像一道金锁,牢牢地锁住了奔流不羁的江水,泽惠于民。
碧湖平原是处州境内的三大平原之一,重要产粮区,地势落差20米,通济堰就是利用这样的地势营造的,不靠外力,自流灌溉,让这一片土地成为著名的粮仓。
我在通济堰图的碑前细观,这密密麻麻的线条,看着如人像,又像根系发达的植物根须,这些根须幻化为众多的支渠和毛渠:干渠分凿出支渠48条,各支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并在堰渠上建有大概闸6座,小概闸72座,分流调节,各支渠均可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形成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络。
毛渠,我很喜欢这个词语,像人的毛细血管,细小,小到只有几十厘米宽,但它是保证粮田旱涝保收的重要命脉;入微,瓯江水流到这里,已没有哗哗的喧闹,只是静静地流淌,旱季里的清流,按时足额注入农田,犹如三伏天人们喝到的甘露。
△通济堰一角
△范成大画像
自范成大后,通济堰历史上曾经数百次大修,但无论哪一次大修,众人似乎都约定俗成,范知州定的二十条规则,是根本之根本,我们只要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略加修订就可以了。
眼见为真,我眼前的通济堰,依然年轻勃发,生动如龙,青山之间,碧波之上,声浪奔腾。
八百五十年前的大冬天,也是这样寒冷的日子,范知州和张澈正领导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修坝运动,没有那一次大修,就没有二十条堰规,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从容感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作者:陆春祥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