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的被辞退到底怎么避免35岁危机!
1、职场老龄化——中年危机 日本2015年调查发现,最近15年间,日本35岁到54岁的中年待业人员激增了2.5倍,已经达到了273万人。像日本这样终身雇佣制的国家,一旦待业就意味着再也无法被雇佣。 现在,我们不再拥有终身雇佣制,因为再牛的企业也会因为跟不上社会发展被淘汰。30岁可以看做是年轻人职业发展的分水岭,而35岁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最近一个深圳通信行业中年员工的自述引发了关于“中年危机”的讨论。2001年毕业,工作10年,两套房,每月还房贷加起来3万元左右。前段时间公司派他出国,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然后辞职,只能换下家,但市场上的行情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应付每月的还贷,只能忍痛贬值卖掉一套房。 故事里面提到“今天这个局面不怪公司……企业成本压力同样很大”。所以,当盈利增长速度降低时,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日益上升的运营成本。这个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是首当其冲的。即便是世界500强,通过裁减人员和降低经营规模来抵御经济下滑和成本增加的风险也是司空见惯。现实的例子:年初的时候,希捷关闭苏州工厂,裁员近2000人。 通常我们发现,一方面员工随着就职时间增加而薪水上升,另一方面员工也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胜任力下降,尤其是对新生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这就会出现收入与能力不匹配的矛盾,而新来的员工却可以以更廉价的薪水完成老员工的工作职责,以利益为先的企业这时该如何考虑呢?答案显而易见。 上面的“中年危机”事件的主人公不能说个人能力不行,而是像他所说“我们在大公司,自我感觉水平不错,视野开阔,但和人家一交流,明显有很大不同,人家小公司我们这年龄的,即使不是高管,基本产品从前到后啥都懂,软硬件,结构啥都能做,我们则只能做自己擅长一段,真正让我们做出产品需要很多配置协助,小公司也养不起我们这样复杂的玩法。”

3、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 年轻的时候你有犯错的资本,而到了二十的尾巴上,你已经没有这个专利。而立之年,足够你去了解和适应社会,反思自己下一步如何走。

5、职业素养修炼 首先是人际关系处理。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而与同事关系处理不好,万一哪一天你升职了,无法服众你就做不好团队管理。 其次是始终不忘学习。前面说了,通常“35岁危机”面临的是能力和年龄不匹配的问题。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年龄与能力匹配,就需要你不断得学习精进。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告诉我们,从新手到大师需要刻意练习,也许你之前对重复的劳动感到厌倦而不知如何精进,不如沉下心来,从当下做起,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天比前一天精进一点,刻意练习。 最后是职业化精神。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做好当前的工作,不仅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你可以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争取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资源,让你自己得到成长。 上面三点其实都是为了树立你的职业品牌,除了你在企业内部的职业形象,你还要树立你在同行业同领域的职业形象。比如参加同行的聚会,发表本领域的专业观点等等。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的职业品牌是由你的“专业”奠基的。而你的“专业”是由你做的事来决定的。所以,你需要持续的学习让知识结构翻新,比如进修、在职培训等等。

7、“在35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的树林里。”但丁这么说过。 庆幸的是,现在你可能还未满35,你的人生尚未过半,还有大把的时间,切莫虚度大好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