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腔的发展中,谁对其唱腔进行了重要改革
明嘉靳蘸缪艄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的魏良辅及张野塘、谢林泉等人对昆山腔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山腔因为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两方面的特点:
1、在演唱上,极讲究平上去入、抑扬顿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
2、在旋律上,显示出的是悠远流畅、舒缓细腻,总体上构成了昆山腔的清丽婉转、精致纤巧,声音像在水中打磨过的一样,又成为“水磨腔”。
昆腔的起源: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