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的栽培技术
1生长习性
雷公藤喜温暖避风的环境,此环境中生长的雷公藤枝条舒展,枝叶茂盛,根茎粗壮。雷公藤抗寒能力较强,产区-5℃下可不加防寒物自然越冬但怕霜,霜害可引起雷公藤幼苗顶端和新梢冻伤,影响下年的生长。雷公藤是喜光植物,除一年生小苗在夏季怕烈日曝晒外,均喜充足阳光,光照不足影响正常生长。雷公藤喜湿润、雨量充沛的环境。雷公藤适生土壤为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类泥沙或红壤,pH值在5~6生长较好。潮湿、荫蔽的泥沙土壤下生长不良。
3整地
根据绿色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所推行的GAP工程,种植地宜选半阴半阳、向阳的林边空地,或疏林下的丘陵坡地、沟边以及排灌方便而无污染源的旱地、沙壤土、壤土或黄土类沙地种植。整地时间选在每年的9月至翌年2月。挖穴规格:暗穴40×30×30厘米。挖穴密度每公顷掌握在9000~9900株。结合挖穴,撒施土杂肥、农家堆肥每公顷30000~45000千克,与细土混合耙匀,备种。
4种植
雷公藤春、夏、秋、冬均可栽植。南方春、夏降雨量多,较利于移苗定植,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移栽,成活率高,且免灌或少灌水。苗木出圃时应修剪处理,剪去过长根须及地上茎。苗木运至造林地时应立即打浆,半天内无法完成栽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移栽方法:种植时做到苗正根舒(苗木位于穴中,根系舒展,不得窝根)、深浅适宜(深度以苗木出圃时所留茎干土痕为基准,再高出5厘米),穴土打紧(以两指提苗,感觉苗木稳固为准),植后培土(苗木打紧后应再培上10厘米松土)。每穴栽1株苗,种后覆土压实苗根,非雨天浇(灌)足定根水。种植密度掌握在每公顷9000~9900株。株行距100×100厘米。
7采收与加工
雷公藤的根长粗到一定规格(根直径2~3厘米)后可于秋季采挖全根,挖后抖净附在根上的泥、沙等杂质,把最外的根皮去掉,洗净,并切成段(段长5~10厘米)或厚片自然晒干。以根条粗大片厚,外表黄色或橙黄色,断面皮部红棕色,质坚硬,无农残、有害重金属不超标,无霉虫蛀、无杂质者为佳。截根后余下的茎、叶亦作药用,可分别干燥供商品流通。叶除秋季采根时采摘外,每年7~8月尚可采收1次。